微博和微信的发展趋势及商业空间

优秀的沟通平台工具确实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是优秀的媒介沟通平台,也是市场所需要的。平台的价值,并不能完全从用户实用性来判断,甚至不能完全从可盈利性来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博和微信,应该是一个共生互补的关系,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价值,不存在谁被谁取代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关心两个平台的发展前景、商业空间及限制条件。

预测:未来的可能性

微信有着极佳的产品基因,应该可以有比较稳健的发展,可想象空间也比较大:

微信的可能性之一:坐实移动通讯运营商

不久前,业界惊呼腾讯将成为”第四运用商”。产品巨大的工具粘性,为其稳定的收费盈利带来可能。毕竟,传统的移动功能中,短信本来就是收费服务,消费者应该具有较大的付费接受性。3亿用户的当量,盈利前景很可观。

微信的可能性之二:复制QQ的增值收费模式

被称为”日本微信”的Line,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动漫内容的收费。而微信的母体QQ,早在两年前就有传闻说,其网络道具的销售营收已经突破了1亿美元。

微信的可能性之三:LBS资讯的推荐体系

微信的移动属性极强,完全可以实现实时、在地的商户广告小区广播。与大众点评、饭桶网等形成直接的竞争。

微信的可能性之四:网络游戏通道

据调查,智能手机用户43%的时间在玩游戏。如果微信开发出类似QQ游戏大厅的功能模块,并一定程度上开放平台接口,有可能形成”轻型网络游戏”的聚合平台。

微信的可能性之五:微博化的失败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效仿微博大号模式的尝试。虽然暂时显得很热闹,但是因为微信固有的产品属性,很难形成微博曾经的舆论风潮效应,反倒可能慢慢萎缩,还原沟通工具本质。相比之下,微博的可想象空间要小得多,发展的限制条件更多,盈利模式也远不如微信清晰:

微博的可能性之一:内容聚合平台

微博的母体新浪,有着深厚的内容聚合经验储备从门户网站到博客,新浪一直在做的就是优秀资讯的聚合、编辑及发布。而微博比博客具有更强、更丰富的原创性,完全可以提炼更多优秀的资讯。只不过微博的内容也比博客更细碎散乱,而且数量更庞大,已经不再可能仅仅依靠人工来完成资讯的搜集和编辑,需要相应的分析工具来辅助。

微博的可能性之二:资讯传播平台

一位知名微博运营商曾说,如果要炒作一个主题,当前微博仍是最好的平台,可以很快覆盖一两个亿的网民。但前提是,微博必须尽力保持整个平台的活性。

微博的可能性之三:网络广告推送平台

微博用户的商业价值可识别性是比较高的。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推送,传播效果应该会远好于传统广告投放。但是需要更好的用户识别分析工具,以及推荐分析模型。而要打动市场,更需要一系列的经典案例来让企业信服。

微博的可能性之四:舆情及商业信息采集平台

微博是天然的民意测验风向标,也是商业战略,商业传播策略最佳的信息采集阵地。不过这一假设的实现,仍需要更强大的中文语义分析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

微博的可能性之五:专门兴趣的交流平台

微博用户中,各类专业人士很多,如果能聚合为一些比较稳固的人际圈,不但有利于保持微博活性,也可能发展出专业服务交易平台,如猎头、技术服务、设计服务等。微群、密友圈,都是这方面的尝试,但是目前看,收效甚微。

微博的可能性之六:挤压僵尸粉,创造纯净平台

这是保持微博的平台价值的根本方法,但是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新浪需要漂亮的财报数字,另外技术上来说,也是件并不简单的工作。

进化的展望

沟通需求的永恒性是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服务出现的源动力所在,而技术的储备和商业想象力为微博们的实现提供了直接的条件。我爱上QQ

但是人们的沟通需求,存在”私密沟通需求”和”公共沟通需求”两个方面的矛盾性,同时还存在”主动性沟通需求”及”被动性接收需求”(如教育)之间的吊诡性。而更为诡异的是,这两组矛盾性需求是在动态变化的。也许,永远没有一种沟通平台可以完全满足这两组矛盾的需要。也就是说,微博的公共性、主动性信息沟通服务,以及微信的私密性、主动性信息沟通服务,将会长期的在现代社会和商业世界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发展趋势上看,也许将会出现可以很好兼顾”公共性”和”私密性”的沟通平台,GOOGLE+就是一个尝试,但是现在还很难看得出成功的可能性。

此外,可以兼顾”被动性”和”私密性”的网络服务平台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也许可能发展处不亚于微博和微信的新的网络巨无霸。网络医疗服务、网络教育服务、网络金融服务,可能会是其中之一。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这样定义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微信和微博都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下一个事实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