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号称史上最严格的微信公众号新规仍在网民和微信团队的“误读”与“正解”中持续发酵。但无论如何,新规的出台将意味着那些费尽心思做推广、营销,却疏于精力做内容的公众号该“歇歇了”。业内人士指出,最严新规表面是净化微信公众平台“还一片蓝天”的节奏,其实质是防止重蹈“微博式”营销尴尬困境。
2014年4月4日,微信团队对微信公众号用户正式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作为官方文件,“规范”阐释了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两个原则,即“建立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值得信赖”,包括开发运营含有丰富交流与互动元素的微信公众账号、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以及向用户传送符合需求的真实资讯等。
至于“规范”的重点,主要是第三项中列举的内容,包括禁止使用外挂等任何第三方工具规避公众平台对于群发次数的限制等;未经腾讯书面许可利用其他微信公众账号、微信账号或第三方运营平台进行推广或互相推广;篡改平台功能,或是以奖励等其他方式强制或诱导用户将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等。
然而,上述内容经部分专业人士解读后被简单理解为“七禁止一封号”:禁止微信群发;禁止公众账号互推;禁止用附近的人、漂流瓶推广;禁止用微信导航推广;可能禁止用微博推广微信(微信明文规定禁止用第三方平台推广);禁止微信自媒体联盟;禁止用利益吸引用户;不是原创文章可能被封号。
当然,如此理解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这也是继上月部分微信公众账号“被封”之后,微信团队对微信公众平台所做的进一步规范。3月13日,包括罗昌平、真话频道、拇指阅读、徐达内小报等30多个微信公众账号被停止服务。
随后一段时间,“微信收紧公众平台政策”“腾讯发布最严厉公众号政策”的坊间传闻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新规发布5天后微信官方终于发布公告表示纯属误读,并就最具争议的说法一一澄清。
“微信没有禁止所有的公众号互推行为,禁止的是以利益交换为前提,具有恶意营销性质及异常的公众号推荐行为。微信没有禁止在微博平台推广微信公众号,正常的微博平台推广是许可的。”这份公告称,微信并未禁止公众账号的合法推广行为,禁止的是通过利益诱导进行恶意推广、强制要求朋友圈分享等行为。”
该公告还表示,微信并没有对非原创账号采用一律封杀的政策,而是会针对受到用户投诉且未经授权抄袭他人原创文章的行为恶劣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13年底微信就曾发布公告,禁止通过奖励或强制要求分享内容到朋友圈的诱导分享行为。此次新规不过是进一步将原有规范整合并具化。其目标明确:留住优质内容生产者,筛掉低信息量的营销账号,形成优胜劣汰的平台生态。
相较以营销为目的的账号,大多数优质内容账号并未受到影响。不少公众号进行“内容产品化”的尝试,对于用户来说,这满足了他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而一些“挂内容、卖产品”的账号费心费力做营销、圈用户,却未能给平台增添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而言是一种干扰。
“少年商学院”公号的创办人张华对最严新规表示欢迎。他说,该公号的关注者就是靠一篇篇文章积累起来,并未做过“新规”中所禁止的推广行为。“有价值的好内容一定是用户愿意分享的,分享就会带来增长。如果一个做内容的账号花费大量精力用于营销和推广,荒废主业,一定不能成功。”
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微信持续收紧对公众号的监管,更多是出于防止重蹈“微博覆辙”。回顾微博发展历程,从2010年发端的微博其发展势头一度“微”力无边、风光无限,在此阶段,微博一度被看作互联网的未来。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与辉煌伴随而来的是,各种营销信息、假信息等充斥微博页面,导致用于体验变差,用户黏性降低。根据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3年12月,中国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较2012年年底减少了596万,手机微博使用率为39.3%,而在减少使用微博的用户中,37.4%的人转而使用微信。可以说,新浪微博还没来得及享受数亿用户的流量红利时,便在微信“临门一脚”的冲击下,从高峰坠落低谷,微博已死的说法甚嚣尘上。
“实际上,微博和微信都进行了多种商业化尝试,但诸多的尝试并没有获取巨大的成功,不管是微博会员收费制度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年费制度,都不是他们的盈利模式。同样,借助平台做营销推广,只会让用户感到厌烦。微博已经走过的老路,微信必须避免。”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一位营销业内人士表示,即使现在微信公共账号还有增长,但账号的内容和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甚至重复、抄袭、没有营养的账号让用户产生了疲惫感,不少公众账号出现了大量粉丝退订的现象。这种情况自然会削弱微信用户黏性。
不同于微博的内容生产机制,其主要依靠大V广播兼互动、草根获取信息的微博结构,优秀的内容会被大V广而告之而激发草根创造内容的动力,民间的巨大智慧(行情,问诊)得以释放。而微信只是一个平台,需要用户生产内容,公共号作为内容主要生产者,因此加大对公众号的监管自在情理之中。
飞博共创、冷笑话精选创始人伊光旭表示,大部分的人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自拍、拍吃的、拍风景,还能拍什么呢?内容太少,所以微信绝对需要第三方公共号的内容去调剂,“但微信在产品设计、信息呈现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减少公众号对用户的骚扰,不宜一味限制”。
“可以说,所有的公开账号组成一个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自媒体、企业、名人这三者是相融共生的关系,自媒体和名人可以吸引用户,和企业结合,把信息打通,这就是一个思路。”伊光旭建议说,“除此之外,还可以分块、分频道,提示方式也可以改,比如就显示一个圆点,不要显示出数字,让用户不会心烦。”
但也有一些互联网观察者表达担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可以看作是微信加强监管,避免跑偏的举措所在,但需要警惕的是,这种硬性的规定或有违互联网精神:让用户感到限制越多,用户就会越加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