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OTT?
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是通信行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来源于篮球等体育运动,是“过顶传球”之意,指的是球类运动员(player)在他们头之上来回传送而达到目的地。即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
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如国外的谷歌、苹果、Skype、Netflix,国内的Skype和QQ。Netflix网络视频以及各种移动应用商店里的应用都是OTT。不少OTT服务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和计费,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根本无法触及管道中传输的巨大价值。
在中国移动重新整顿飞信、中国电信联手网易推广“易信”之前,中国联通已联手腾讯在广东合作推出微信“沃卡”,被视为在OTT服务上的一大突破。
“微信”与“沃”两大品牌的结合,显然瞄准了大流量与个性化功能的特点:套餐定位于中低价格瞄准学生人群;提升50%的群组容量;增加了个性表情;用户可以访问腾讯的游戏应用程序以及支付平台;定向流量达到300MB等等。
OTT激发多种竞合方式
在运营商看来,发展迅猛的OTT业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带来了影响:一是加大了网络的负荷,根据中移动2012年数据,微信等OTT应用拉动了10%的流量,但消耗了60%的网络资源;二是逐步蚕食语音、短信等电信传统业务;三是抢走了一部分原本属于运营商的消费者市场。
据中国联通研究院人士介绍,OTT大潮在国际市场上掀起得更早,国外运营商形成了多种对待OTT竞争的方式。一种是运营商扮演“网络中立性”角色,不对OTT业务提供商采取任何管制或收费措施。第二种是运营商取消不限量数据业务收费模式,并对所有移动数据业务用户设置月消费上限,这类运营商以美国的AT&T和Verizon公司为代表。第三种是后向收费,典型例子为Orange和Google的合作,其关键是运营商获取监管部门支持,对OTT提供商占用网络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前提是标准统一,运营商还能提供差异化QoS服务保障。第四种是前向收费,也意味着运营商要调整自身的资费策略,该方式被很多运营商采用,其中就包括中国联通与腾讯推出定制“沃卡”,针对微信业务设置了更多的定向流量。第五种是运营商推出自有品牌的OTT应用,国际运营商中Telefonica、SingTel、SK是该类型的代表。
流量经营的落地
以开放式姿态开展OTT服务,也意味着中国联通将流量经营这一战略落实到了面向用户的实际服务中。对于面向OTT服务运营商后台系统需要做哪些调整,联通研究院的人士称,一方面要建立基于3G移动数据的流量监测智能管道,另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手机终端互联网浏览界面聚合平台。
据称,建立基于3G移动数据的流量监测智能管道,被视为是开展流量经营的基础和前提。3G移动数据的流量监测智能管道的建设可以从利用DPI技术在IP网络中部署DPI系统,从而实现网络运营中的业务识别、业务控制和业务统计三大功能。其中,智能管道要具备个性化匹配/分发的能力,面向可扩展的商业模式,支持灵活的资源分配和计费策略,能够根据后台设定,对用户所做的业务进行区分,按照付费还是免费区分忙闲时、业务类型、客户类型、终端类型、合作伙伴等维度,灵活提供传输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能力、通道能力和支撑能力能并提供不同QoS 优先级。
而对于建立基于手机终端互联网浏览界面聚合平台的关键,上述人士表示,首先要保证能在各类手机终端上安装,二是要在聚合平台上,分免流量费和自付流量费两大类,并能用户进入的每个移动互联网业务标注流量是免费还自付费;再次,应根据用户的登录网站统计,可以动态调整网站的先后次序。
立足初级阶段规划共赢阶段
OTT激发了运营商在智能管道上再次发力,对此,Ovum亚太区咨询总监张智华坦言,LTE时代的全IP网络将可以真正实现流量经营的最初设想,即根据流量来优化经营策略,把流量服务与用户体验真正结合起来。运营商对用户在享受数据服务中的位置、群体特色、业务喜好等都能由网络获得感知,进而反馈给经营系统。
“智能管道的目标是用户认知。智能是懂,使网络懂得将不同的用户的特点需求都挖掘出来,并形成建议。而目前国内运营商的网络管道对各类业务还处于初级辨识的水平。同时,国内运营商的用户信息采集也比较初级,反观互联网企业,其采集的用户需求是相对精准的,用户浏览过哪些网页、在网上搜索过什么关键词、网上支付买过什么产品等,看过哪些视频等都有精确跟踪,进而会向用户推送相应广告。”在这样的现状下,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向推出创新服务的共同赢利阶段迈进。